 #**证据证明力与证明能力的区别**##**引言**在司法实践中,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,而证据的证明力(证明价值)与证明能力(证据资格)是证据法中的两个核心概念。 尽管二者均涉及证据的效力,但它们在法律意义、判断标准及作用上存在显著区别! 正确理解二者的差异,对于司法裁判、律师辩护以及法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 本文将从定义、判断标准、法律效果等方面,对证据证明力与证明能力进行系统分析? ---##**一、概念界定**###**(一)证明能力(证据资格)**证明能力,又称“证据资格”或“证据的可采性”,是指某一材料能否作为证据进入诉讼程序,即该材料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形式和要求。 如果一项材料不具备证明能力,即使其内容可能对案件事实有重要影响,法院也不会采纳! 例如,在我国《刑事诉讼法》中,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明确规定,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言词证据不得作为定案依据。 这类证据因取证方式违法而不具备证明能力,即使其内容真实,也不能在法庭上使用? ###**(二)证明力(证明价值)**证明力,又称“证据的证明价值”或“证据的效力”,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程度,即该证据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或反驳某一主张。 证明力的高低取决于证据的真实性、关联性及充分性?  例如,目击证人的直接证言通常比传闻证据具有更高的证明力,因为前者更可能真实反映案件事实。 法官在认定事实时,需结合全案证据综合评估其证明力。  ---##**二、判断标准不同**###**(一)证明能力的判断标准**证明能力的审查主要基于法律的规定,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:1.**合法性**:证据的收集、固定、提交是否符合法定程序。  如刑讯逼供取得的供述、未经合法授权的监听录音等,均可能因违法而被排除。  2.**关联性**:证据是否与待证事实存在逻辑联系。 例如,在盗窃案中,被告人的前科记录通常与本案无关,除非用于证明特定情节(如累犯)!  3.**法定形式**:证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求。 如电子数据需符合《电子数据取证规则》的存储和提取规范,否则可能被认定为无效!  ###**(二)证明力的判断标准**证明力的评估则更侧重于事实认定,通常考虑:1.**真实性**:证据是否客观、可靠。 如书证的原件比复印件更具证明力;  2.**充分性**:证据是否足以支持某一事实主张。  单一间接证据的证明力通常低于多个相互印证的证据。 3.**证明强度**:不同证据的证明效果不同; 例如,DNA鉴定结果的证明力通常高于普通证人证言? ---##**三、法律效果不同**###**(一)证明能力的法律效果**-如果证据不具备证明能力,则直接被排除在诉讼程序之外,法官不得将其作为裁判依据!  -例如,美国《联邦证据规则》第403条规定,若证据的偏见性远大于其证明价值,法官可裁定不予采纳。  ###**(二)证明力的法律效果**-即使证据具备证明能力,其证明力仍需法官自由心证。  法官可结合全案情况决定是否采信及采信的程度。 -例如,我国《民事诉讼法》规定,法官应综合审查证据的证明力,而非机械适用证据规则; ---##**四、司法实践中的运用**在司法审判中,法官通常先审查证据的证明能力,再评估其证明力? 例如:1.**刑事案件**:非法取得的供述因不具备证明能力而被排除,即使其内容可能真实? 而合法取得的供述仍需结合其他证据判断其证明力! 2.**民事案件**:一份合同若因签署程序不合法(如无授权)而不具备证明能力,则无论其内容如何,均不能作为定案依据? 而合法合同仍需考察其条款是否真实、完整? ---##**五、结论**证据证明能力与证明力是证据法的两大支柱,前者决定证据能否进入诉讼程序,后者决定证据对事实认定的影响程度!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:-**证明能力是法律问题,证明力是事实问题**!  -**证明能力由法律规定,证明力由法官自由裁量**。 -**无证明能力的证据直接被排除,而证明力不足的证据仅影响事实认定**? 正确把握二者的区别,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判的准确性和公正性,避免因证据适用错误而导致冤假错案!  未来,随着证据规则的不断完善,证明能力与证明力的审查标准也将更加精细化,以更好地服务于司法实践。
|